展示艺术经典  领略巴渝风情

Display art classics and appreciate the customs of Bayu

植根传统经典  鼓励开拓创新

Rooted in traditional classics, encouraging innovation

情理兼善   德才兼备  艺文兼修

Art and literature are both reasonable and good.

聚焦十三届国展改革: 在历史方位中观察本届国展的使命、创新与未来

首页    公告信息    聚焦十三届国展改革: 在历史方位中观察本届国展的使命、创新与未来

聚焦十三届国展改革:

在历史方位中观察本届国展的使命、创新与未来

 

2023年9月13日上午。北京,友谊宾馆友谊宫聚贤厅。

群贤毕至,媒体汇聚,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新闻通气会正在这里火热召开,中国书协领导及相关负责人、三个承办地领导、全国各省级书协负责人、各行业书协负责人尽数在座。

这是第十三届国展征稿正式启动前中国书协的一次重大发布。

本届国展之“新”,显然不止于此。

中国书协此次宣推发布经过了精心筹划,这一点,从参会单位的构成即可见一斑。本次新闻通气会不但邀请有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邀请有山西日报、浙江日报、河南日报三个承办地的地方媒体,邀请有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中国书法报、中国书法杂志、中华书画家杂志等艺术类专业媒体,同时也邀请有部分网络媒体和书法类自媒体,这无疑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最新要求和官方的鲜明态度。笔者所在的书法秘笈,作为书法类自媒体代表之一受邀参加了本次新闻通气会。会场上下,通过和中国书协、各省级书协负责人的开放式交流,我们能清晰感受到官方对本届国展所展现出的前所未有的重视力度、求新求变的改革锐度和开放包容的宣推态度。

国展大幕于兹开启,更多“新料”随即释放。

本届国展坚持守正出新,担当有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使得本届国展呈现出有别往届的新面目、新特点。这些措施必然会对全国书协的整体格局和书法事业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其长远效果如何,还须等待实践和时间的检验。

如果只关注局部、纠结细节,从本届国展解读出的信息可以说是多向度的,难免一叶障目或乱花迷眼。如果我们能超脱一些,置身历史方位中观察本届国展,则其图景、走势当可清晰洞察。

从大历史框架中观察本届国展的使命、创新与未来,我们认为,可以用“3+3+3”来概括其特点——本届国展拥有不同以往的三大“看点”、三大“亮点”和三大“难点”,以下渐次展开。

一、本届国展的三大“看点”

(一)本届国展所处历史时间节点特殊,具备高度政治意义和象征意义,种种举措显示,官方致力于将本届国展打造成“使命之展”“格局之展”“探索之展”。

本届国展,其时间坐标,定位于身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特殊时期,身处中国书法事业发展继往开来、提质升级的特殊阶段,身处书法界贯彻落实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的关键时刻,更借助于中国书协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功推出《中国书法大会》破圈传播、引发全民反响之东风,可谓是中国书协新一届主席团上任后首次举办全国届展、并试水多项重大改革举措的“使命之展”“格局之展”“探索之展”。

——说它是“使命之展”,是因为要继往开来,提质升级,中国书协新一届领导团队必然要在历任工作基础上,再上新台阶,打造新一届国展的新高度、新标杆、新形象。

——说它是“格局之展”,是因为中国书协这次主动“自我革命”,要打破中国书协自己办国展的老路子,转向带动全国各省级书协同台共舞,同频共振,下一盘大棋,而且要借此让“全国书协一盘棋”这一棋局活起来、动起来、嗨起来。

——说它是“探索之展”,是因为要出台、试水多项重大改革举措,既要守正,还得出新,还要接受全国书法界、尤其是网络时代基层书法人士和网络舆论对这些改革措施的议论、考量、质疑,其成功与否更要接受历史的检验,挑战可想而知。

(二)本届国展千呼万唤始出来,承载诸多期望,同时也必然承受相应的压力,作为全国书法界目光汇聚的“聚焦之展”,可称压力山大,中国书协在压力之下将奉献出一台怎样的书法大餐?全国大众正翘首以待。

本届国展征稿启事推出之际,部分书法自媒体在转载时特意写上“终于来了”的字样,可见大众对此之期待已久。

十三届国展征稿启事此次正式推出,距离2022年启动本届国展研讨筹备工作,历时已逾一年时间。

酝酿期何以如此之长?经历了怎样的决策过程?

据了解,自2022年5月启动筹备工作以来,中国书协进行了多轮调研,听取了团体会员、创作机构、专家学者、基层作者的意见建议,不断吸收意见,修改完善方案;同时国展方案还有一个行政作业的流程,需要经中国书协秘书长办公会、主席团会和分党组会审议,并经中国文联审定、上报上级审批部门,终以2023年8月21日国清组(全国清理和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复函同意举办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为尘埃落定,筹备过程自有一套行政作业流程,非一般大众所能了解。

不过,“好饭不怕晚”。

十三届国展好比一锅汤,预热了这么久,炖了这么久,其味道到底如何?全国书法作者期待多多。

(三)本届国展三大展区均推出系列配套展览,国展已由单一的书法“硬菜”,变身为书法“硬菜”+文化“套餐”,参观本届国展势将成为一次“文化之旅”“文脉之旅”,其影响有望超出书法圈,实现破圈传播。

据了解,山西、浙江、河南三个展区均在国展主体展之外策划有系列配套展览。

其中,山西将举办“魏碑源流——平城时期魏碑书法拓片展”“真山清流——傅山书法精品展”“晋书风流——侯马盟书文字艺术精品展”,浙江将举办“大匠运斤——近现代浙江篆书篆刻名家作品展”,河南将举办“汉字中原——汉三阙暨豫地汉碑特展”“文明的微笑——龙门二十品特展”“从法度到意趣——唐宋墓志精粹展”。这些专题特展,针对不同书体,让经典作品闪耀时代光芒,与书法大众实现互动交流,让展厅成为书法美育的“第二课堂”,让博物馆藏、经典典籍、书法遗存成为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桥梁,看点多多,可谓“好看又好吃”。

由此,国展将不再是单纯的入展作品之展,而变成了系列书法文化综合展览,其可看性、丰富性、普适性将大大增强,很有可能突破书法的专业圈子,形成全民关注的传播效果,这对书法事业的长远发展是大好事,是中国书协继成功策划《中国书法大会》以来,携手省级书协,继续瞄准普罗大众、持续讲好书法故事、不断开拓书法大众传播疆域的又一次新鲜尝试。

二、本届国展的三大“亮点”

“守正出新”,是本届国展最突出的关键词。

观察本届国展,会发现其改革有一套内在逻辑,包含组织模式、评审方式、展览形式三个方面的系统性重塑变革。

(一)组织模式改革——从“独办”模式到“众筹”模式,“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以往,国展的组织模式是中国书协一家操办,工作非常集中。第十三届国展在组织模式上,将部分权力下放,让各团体会员(含各省级书协、各行业书协)均有机会参与。具体来说,最大的改革就是以团体会员为单位设立初评选区,非中国书协会员投稿,作品参加其所在地区或行业团体会员组织的初评预选,入围后报送中国书协参加复评;中国书协会员投稿,作品免初评,由所在团体会员直接报送中国书协参加复评。

无疑这是一个重大改革。这意味着,在国展历史上,各团体会员首次成为初评预选区。

如此,一个作者的作品要送达中国书协,则必须经过团体会员这一关,团体会员的话语权有所增重。

从中国书协的角度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大抵是希望深化“全国书协一盘棋”工作格局,把工作平台搭建给团体会员,给省级书协、行业书协等团体会员赋能、放权,让以省级书协为代表的团体会员更有凝聚力,有更多资源和机会将本地区中国书协会员和骨干作者聚拢在一起,改变以往部分国字头会员“只跟中国书协玩、不跟省书协玩”的被动局面,省级书协亦可借此对本地区的人才队伍进行全面梳理和推送,以此撬动、激活本地区的人才格局和创作活力。

如果把全国书法格局分为上中下三部,则“上”为中国书协,“中”为省级书协及行业书协,“下”为广大基层作者。此次中国书协通过将“独办”模式改为“众筹”模式,可团结更多团体会员,通过和各省级书协的深度合作和频繁互动,将“中腰”部位做大做强,让全国书法发展格局就此跃上一个新台阶,开创不同以往的新局面。

也就是说,中国书协此举,目的是希望通过国展,来带动、驱动、推动全国书法事业的整体发展,而不是仅仅评出几个入展名单。

当然,对此举措,我们也听到一部分网友有所议论,主要是对团体会员组织初评环节表示担忧,此点下文我们会谈。

(二)评审方式改革——信息化评审和“糊名”评审。

基于组织模式变革,本届国展评审方式也有所革新。第十三届国展评审体系分为三级。

1.初评。

(1)初评由各团体会员(各省级书协、各行业书协)负责组织实施;中国书协提供统一的时间进度、操作规范和指导监督。

(2)初评的通过名额,由中国书协给各团体会员分配,各团体会员分到的名额,数量上分三个档次,其数量多寡主要考量该团体会员的综合书法实力、该地区书家整体创作水平、往届国展该地区入展比例等等。

根据测算,绝大多数省级书协所能分到的该省名额,比中国书协一届新人展的全国入展名额还要多。如果一位作者在这样的范围里还不能脱颖而出,确实很难代表能在后续和最终的评审中斩获更好的成绩了。

2.复评。

(1)复评由中国书协负责组织实施。

(2)复评评照片,也就是官方所说的信息化评审。照片由各团体会员负责统一拍摄(以保证图片质量),分别拍摄整体照和局部照,整理后统一报送中国书协。

(3)复评的另外一项革新是采取“糊名”评审。也就是说,会对作品图片的落款部分进行马赛克技术处理。这样评委在评审时将无法看到作者名字,以进一步强化评审的公正性指向。

这是在全国届展中首次采用“糊名”评审方式。

此前,中国书协在第九届篆刻展和临书大会的评审中已经尝试了“糊名”评审,进行了测试,积累了相关经验。

顺带说一句,在古代科举考试中,“糊名”评审也曾是一项重要的防作弊制度。

(4)复评是分书体评审。每个书体都会选择在该书体上具有较高造诣的资深书家担任评委,以体现专业性,防止不分书体混合评审可能带来的误差。

(5)据了解,复评的淘汰率不高,以保证尽可能有更多的作品进入终评。

3.终评。

(1)终评由中国书协负责组织实施。

(2)终评评原作,原作由各团体会员根据中国书协提供的复评通过名单报送给中国书协。

(3)终评包含有文字审读环节和面试环节。

(4)终评坚持艺文兼备,重视笔墨之功,关注人文内涵;坚持守正创新,尊崇传统、尊重经典,积极回应时代关切,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走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路;坚持德才兼备,注重人品艺德,加大查处力度,对违规行为不姑息、不迁就、不纵容。

 

(三)展览形式改革——既要精心“评”,也要强化“展”,更要突出“览”。

本届国展在展览形式也出现重要改革,形式更为丰富,文化含量大为增加。具体体现在三个层次的展览设计上:

1.创作主体展。入展作品1000件左右,于 2024年4月分书体在山西、浙江、河南三个展区展出。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本届国展还有一个新举措——从入选作品中再遴选300余件作品,于2024年5月举办进京展。

我们知道自十二届国展以来国展已经不设获奖了,所有作品只有一个档次,清一色都是入展。从这一新的设置看,对投稿作者来说,如果您的作品能够入选进京展的300多件作品之列,某种程度上可视为相当于“获奖”了,大家值得为此努力一下!角逐这300个进京展“准获奖”名额,将会是各地资深书家、实力新秀未来的竞争焦点。

2.名家邀请展。结合三地人文历史,组织书法名家邀请展,体现艺文兼备的时代追求,展示地域人文内涵。

3.系列配套专题特展。如前所述,山西、河南将分别举办三个特展,浙江将举办一个特展,这些特展立足挖掘当地经典书法资源,展示稀见书法文物,呈现地域文脉风貌,拓展书法国展的外延,丰富国展内涵,力图让国展成为一次饕餮大餐、文化盛宴。

三、本届国展的三大“难点”

改革是利益的调整,是格局的突破,是系统的重塑。

历史上任何一次重要改革,争议总会相伴而来如影随形,这是历史的既有规律。

身处当下,网络舆论环境戾气四溢、逢官必反,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都可能遭遇网络的追问与诘难,这是客观的现实环境。

而能不能关注书友诉求、回应社会关切、主动化解难点、堵点、痛点,亦是官方施政的现实考题。

本届国展呈现三大“难点”,尚需一一破解,颇考验中国书协和各省级书协、行业书协的智慧、勇气与执行力。

(一)本届国展最大的难点在初评,敏感点在初评,风险点也在初评——各省级书协、各行业书协的公信力、组织力、执行力将面临一场真正的“大考”,而其风险将由中国书协和各团体会员共担。

本届国展方案公布以来,从坊间的议论看,一部分书法爱好者、书法作者确实集中表现出了对省级书协、行业书协组织初评不够信任、有所担心,认为让团体会员搞初评增加了权力寻租的机会,对初评能否公正进行有所疑虑。

对此种公众焦虑,中国书协似已有所感知,并出台了部分措施加以应对。

行胜于言。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从近期密集出台的一些具体工作要求来看一看。

——9月13日上午,在新闻通气会结束后,中国书协随即接着召开了国展工作培训会,培训对象是全国各团体会员单位驻会负责人,在会上中国书协相关负责人对国展及初评工作进行整体部署,并回答了团体会员提出的具体问题。

——中国书协出台了第十三届国展《初评预选及报送工作实施办法》,对初评的具体实施提出详细要求,这是对初评定规矩、定制度、定流程。

——中国书协明确要求,参加初评的评委,本人必须为中国书协会员、必须具备国展评审经验,可以外请评委(即可以请外省或中国书协的专家担任评委);初评评委名单要报中国书协备案;初评要设监审委员会,其主要目的是在上级单位或纪检监察部门监督指导参与下开展初评工作。

——中国书协要求初评必须按照中国书协国展流程执行,中国书协将视情况安排专家组对初评工作进行督查指导。

——中国书协要求评审结果必须由全体评委、监委签字后上报。

——中国书协要求初评结果必须进行社会公示和举报核查。

——中国书协设立国展办公室,负责对各团体会员的初评进行统一指导、监督和联络协调。

……

疑虑确实存在,政策正在陆续释放。部分网友的担心有没有道理?官方出台的这些措施够不够劲,管不管用?

对此,我们不妨从投稿作者、团体会员(省级书协、行业书协)、中国书协这三个层面的诉求来作具体分析。

就投稿作者而言,目的很简单,一是能给我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入展名额,二是初评要尽可能公平公正;

就省级书协而言,省里的目标也很简单,总体一定是希望我们省能够有更多的作品入展,在国展中取得优于以往、优于他省的好成绩。而一个省要最终想多入展,你就只能公正评审、确保评出的是真正的优秀作品,而不是关系户作品;

就中国书协而言,入展总数是由上级文件审批确定且不能随意增加,那就只剩下一条,就是希望各团体会员的初评规范进行,善始善终,确保国展整体公平公正。

由此可知,其实,这三者是三位一体的关系,大方向总体一致,区别只在制度实施时能否真正做到位,做到让社会看到,让书友放心。

在此情势下,组织初评的各团体会员单位正是焦点所在。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本届国展的初评,由全国各省级书协、各行业书协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同时举办,相当于同台竞技、同场比稿、同期聚焦、万众瞩目,每个省的初评搞得怎么样,一定会分出高下,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

俗话说,“不打勤不打懒、专打不长眼。”此种敏感时刻,如果哪个单位的初评出了舆情,那一定不仅仅是本地关注,而是全国出名,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有任何闪失,都是天大的事。

反过来说,考场即战场,考验即机会。如果哪个团体会员能够针对书友关切,实行更为开放、透明的评审举措,把网友的担心变为放心、把不理解变理解,那就一定会一枝独秀、脱颖而出,得到本地区书友和全国书友的高度评价,成为本轮“大考”中的点赞之地。

简单来说,网友的担心无非是两点,一是担心初评可能不公平、不公正、不透明,有猫腻;二是担心省级初评的标准,会不会跟中国书协的国展评审有一定误差。概言之,一是怕评不公,二是怕评不准。

针对这两点,团体会员只要对症下药,在评审制度和实施上取信于民,就完全有可能打消疑虑,实现逆袭。

比如,针对“评不公”的担心,有条件的团体会员单位,能不能在本地区选拔各地市普通书友组成书友团、网友团、观察团,到现场观摩初评评审,做到机制透明,全程公开,甚至可以尝试对评审的部分环节进行网络直播,对社会完全公开,充分让社会、公众放心。

比如,针对“评不准”的担心,各团体会员单位应着力提高一个档次,打破“省级”羁绊,实行“国展级”的评审。中国书协其实已经将国展评审手册下发给各团体会员,这个目的就是统一标准、按照中国书协国展来进行。但评审毕竟是由人来实施的,有些省本身的国展评委数量就有限,而全部由本省的评委评,书友又担心出现照顾熟人、照顾关系户等问题。那么,有没有可能在各省之间实施“推磨”评审,就像高考中的“异地监考”一样?同时,针对各省国展评委参差不齐的问题,中国书协当可组织一个大的评委库,对评委不足的省级协会、行业协会给予评委支持,对各省的评委进行调配充实。再次,中国书协是否有可能邀请一些已退休的资深书家,组成一个类似“巡视组”的机构,对各团体会员单位的初评进行现场巡视呢?

当然,以上这些建议完全是个人观点,不一定可行,或者叠床架屋,也未见得完全合理。

 

总体而言,此次“大考”的核心考生是初评的组织实施方——即各团体会员。面临考验和机会,他们会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最终考试结果如何,其间仍有诸多努力空间。

兹事体大。必须高度重视,如履薄冰,谨慎从事。

(二)本届国展的难点之二,在于对展览同质化、书风雷同等问题如何引导矫正,对书家文化修养不足问题如何破解。

本届国展征稿启事中已经说明:“倡导关注艺术本体、强化自然书写,提升创作质量。反对过度拼贴、包装、设计、做旧等形式制作。在评审中采取措施尽力规避‘书风雷同’的现象。”

请注意,后面这句话,系在历届征稿启事中首次明确提出。

除了征稿启事,在《中国书协负责人就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有关问题答记者问》中,对此问题也有专门说明,兹引述如下:

记者:多年来社会反映展览中存在跟风模仿的现象,大家线上线下讨论很多,本届国展评审中如何对待这一问题?

孙晓云:跟风模仿是个老话题,需要我们进行学理性的思考。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上,中国人在文字创造、艺术创作、风格塑造上穷尽智慧,精彩绝伦,树立了中国书法史上一座又一座艺术高峰,我们很难逾越。我们不能苛刻要求每一位入展作者都有自己独立的风貌,个人风格是建立在日积月累、水到渠成之上的。我们希望每一位参展书家在沉潜传统的基础上,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用娴熟的技艺书写自我的心性、情性与个性,而不仅仅是为了入展。本届国展评审将对刻意跟风模仿、风格雷同等现象尽力规避,鼓励书家把握书法文化内涵、尊重艺术发展规律,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关于加强文化修养、倡导艺文兼备,前述《中国书协负责人就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有关问题答记者问》是这么表述的:

本届国展设置系列学术研讨活动,进一步端正创作方向,深化书家创作使命,交流切磋创作感悟。延续十二届国展做法,继续加强作品文字审读,引导书家重视综合文化素养。理论研究是学术,书法创作也是学术。强化学术理念书家创作才能由技入道,倡导艺文兼备创造活力才能激发,巩固文化根基当代书法才能行稳致远。

对“书风雷同”问题,我觉得其实也不必过于焦虑。

该问题自有其历史渊源、现实因素和阶段性原因。

首先,“时风”现象,书法史上多次出现过,比如,从今天流传下来的墨迹实物看,宋代有大量的作者写得跟苏东坡一样,元代大部分书家都跟赵孟頫“书风雷同”,明清之际又有大量作者跟董其昌书风接近,学当时的名家、跟风当时的名家,本来就是书法发展史上一个有趣的特殊现象。其次,这是近十多年来我们大力倡导学古、尊古、学习传统经典的一个阶段性必然结果,举例来说,如果有大量的人学习圣教序、取法米芾,那么展览中必然有一批作品书风接近圣教序、接近米芾,形成所谓的“书风雷同”,这是书法学习规律造成的特殊结果。再次,一个成熟的书家当然应该写出个人面目,但是这需要时间,尤其是近年来很多入展作者相对年轻,技法功底也扎实,但要想让他们写出完全不同的个人面目,我们是不是需要给他们更多的时间?书法的个人面目不可能是一两年几年之内的事,而注定是一个长期摸索的过程,对此,我们需要给以更多的耐心。

以上,说了“书风雷同”有其一定的历史规律性和现实合理性,但是并不是说,“书风雷同”应该长期持续。其实,“书风雷同”跟书家主体精神的缺失深度关联,跟书家个人的文化修养、自我认知、审美选择、眼光、胸襟等息息相关。也就是说,“书风雷同”看起来是技法问题,实际却是文化问题、审美问题、修养问题。

未来,相信中国书协在这方面会有更多的倡导性举措。同时,随着一大批有追求的作者的觉醒,一定会有更多具备个人面目的书家渐次涌现出来,对此,我们且送上祝福,耐心等待就好。

(三)本届国展的难点之三,在于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收稿、拍照、报送、多轮评审、主体展、配套展、进京展等工作,各团体会员和中国书协仍需再加把劲。

遥望长安三万里,轻舟待过万重山。

根据时间安排,本届国展展出时间定在2024年4月。

由此倒推,全国终评至迟须在3月完成,复评须在2月左右完成,而各省初评需在1月完成。

目前,全国各地初评的统一截稿时间为2023年12月15日。

中国书协设立国展办公室对国展全流程统筹协调、监督管理;各团体会员在宣传、文联等部门领导及中国书协国展办公室指导下开展本选区相关工作。

这是同场竞技的“高光时刻”。

对于各团体会员来说,关键时刻会不会掉链子?可不可以跟得上?能不能够办出彩?万一哪个环节掉队了怎么办?从上述时间安排来看,各项工作已经没有推迟的空间,只能提前,不能推后。只能向前,不能后退。正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环环相扣,间不容发。

关键时刻,正考验“关键少数”。

这一次,各省级书协、行业书协的负责人,必须习惯在网友的聚光灯关注下开展工作,习惯在统一时间表和操作规程下推进工作,习惯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

“规定动作”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必须克期完成。“自选动作”坚持有用有效,必须办出特色。既要蹄疾步稳,又要只争朝夕。既要沧海横流显本色,又要乱云飞渡仍从容。何其难哉!

然而,路走对了,便也无惧山高水长。

归根结蒂,方向感很重要。这个方向,便是中国书协给出的展览大方向和操作规范,便是全国书友关注的评审公平公正大方向,更是中国书法事业发展的方向所在、使命所系、希望所集。

使命在前,天地辽阔。

我们拭目以待。

2023年9月21日 11:35
浏览量:0
收藏